热坑温泉、章德草原、措普湖、措普寺……7月5日,随着巴塘县措普沟景区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甘孜州巴塘县内一颗颗耀眼多姿的瑰丽“明珠”被串联在一起。
据悉,由中国中铁八局负责施工的巴塘县措普沟景区基础设施旅游公路,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地处甘孜州西部。路线起于巴塘县茶洛乡尼戈村,沿措普沟逆流而上,经来我、压梭寺、茶洛村、热坑、热弄、措曲、措普湖,止于措普寺,公路全长29.526公里。
每年8月,茶洛乡的藏民都会结伴前往措普湖“耍坝子”,而直到一年前,这里的出行还仅靠一条布满大坑小凼、雨季泥泞不堪的乡村道路苦苦支撑,想要一睹山中美景需要步行近3个小时。
居住在沿线的藏民曲措感触尤其深刻。“以前路不通,出趟远门只能靠腿。现在条件好了,路修好了,‘四个轮’也能开到家门口了。”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曲措回到家乡已经2年了,回忆起几年前走出家乡的读书岁月,总有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来自家门口这条“漫长”的泥巴路。“小时候陪着母亲上山放养牦牛,天不亮就要起床,备上一天的干粮,在泥泞的小路上要走将近8个小时。现在路修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骑着电瓶车跟着牛群。”
据了解,巴塘县措普沟景区道路建成后,沿线将途经天然温泉带、国家森林公园、章德草原、“康巴第一圣湖”措普湖等景区,只需不到半个小时即可将一众美景尽收眼底。
7月6日,随着巴塘县措普沟景区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川西秘境那神秘撩人的面纱终于掀起,“隐世天堂”显露真容。热坑温泉、章德草原、措普湖、措普寺……甘孜州巴塘县内一颗颗耀眼多姿的瑰丽“明珠”被串联在一起,不再是画卷中可望不可及的人间仙境。
雪山小村的希望之路
在巴塘县措拉镇318国道旁,“世界的措普沟”标牌格外醒目,几十辆崭新的公交车,整齐停在新建的措普沟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广场。措普沟景区旅游公路工地上,承建单位中铁八局三公司建设者,正挥汗如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顶着150度沥青高温抢工期。
把优美风景转化成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资源,是茶洛乡乡长刘华顺最大的心愿。全乡幅员面积337平方公里,318户村民,1549人,有3个贫困村,2019年脱贫。
当地村民收入的60%来源于虫草种植和畜牧养殖,然而受困于交通不便,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堪称“捧着金饭碗要救济”。刘华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中铁八局三公司建设的这条旅游公路是藏区老百姓持续增收的致富路、产业路,措普沟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后,将改变村民们靠挖虫草,采松茸的单一收入方式,告别靠天吃饭的境况。
据介绍,中铁八局负责承建的巴塘县措普沟景区基础设施旅游公路,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地处甘孜州西部。路线起于巴塘县茶洛乡尼戈村,沿措普沟逆流而上,经来我、压梭寺、茶洛村、热坑、热弄、措曲、措普湖,止于措普寺,公路全长29.526公里。
在公路建设之初,周围村民们的出行还仅靠一条布满大坑小凼的乡村道路苦苦支撑,恶劣的路况严重制约了周边农牧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劝退了许多想要前来的游客与投资商,旅游与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居住在沿线周边的藏民曲措感触尤其深刻。“以前路不通,出门靠走路,现在路修好了,汽车也能开到家门口。”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曲措回到家乡已经2年,回忆起几年前走出家乡的读书岁月,“小时候陪着母亲上山放养牦牛,天不亮就要起床,备上一天的干粮,在泥泞的小路上要走将近8个小时。现在妈妈也不
再会那么辛苦了。”
据了解,巴塘县措普沟景区道路建成后,沿线将途经天然温泉带、国家森林公园、章德草原、“康巴第一圣湖”措普湖等景区,只需不到半个小时即可将一众美景尽收眼底,成为一条带动当地旅游观光、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路。
以技术攻关确保优质之路
2019年阳春二月,内地已是生机勃勃,而地处海拔3400米的中铁八局3公司巴塘项目部驻地,却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张月发和队友们硬是忍受着高原缺氧,在措普沟景区开辟出一条雪域新通道。
“从项目驻地出发到工点有30公里,山路崎岖、路面凝冻,驱车颠簸1小时后还需徒步爬山才能到达。工点海拔4200米,上下温差接近10摄氏度,作业环境地势险峻、常伴有落石。”前期测量组成员张月发回忆道。
“公路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受环境、气候等影响,修建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项目经理代明介绍说,全段施工区域均为季节性冻土发育区,为防止冻土产生冻融现象而破坏路面结构,我们采取技术攻关,找到了在路基与路面层之间设置碎石防冻层的方法,有效的起到排水和保温的效果。
措普沟所处位置,造成了艳阳高照与大雪纷飞不过一瞬之间的奇景。在剧烈的气温变化下,普通的操作方法会导致摊铺料温度散失过快,影响施工质量。
项目部采用具有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摊铺机、对运输车厢全覆盖及摊铺区域设置移动挡风板等措施对摊铺料进行保温,防止因低温及大风气候使摊铺料温度散失过快,通过“从里到外”多重举措,为路面穿上一层又一层的“防寒服”确保了高原上的施工质量。
“斤斤计较”的环保之路
尽管这片不可多得的自然美景承载着当地百姓的发展希望,但项目部深知对于这类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施工绝不能冒进。
措普沟景区生态系统脆弱,路基施工周边土壤层十分薄弱,掩埋着大量砂砾石,在这里进行边坡开挖时,管理人员变得“斤斤计较”,工人们也养成了用大型机械做精细活的习惯。
项目总工郑斌来到巴塘已经1年多,从开工到现在,他的十个手指因高原环境导致缺乏维生素而蜕皮的症状尤其明显。“设计中坡率是多少就是多少,绝不多挖一铲子!这是我们的施工原则!”
春秋季节,进入森林火灾高发期,甘孜州森林覆盖率达32.1%,一旦失火,林区损失不堪设想。
对此,项目部自发成立了义务防火、护林队,在施工周边设置“护林防火”警示牌,创建“无烟”施工区,对一线工人休息区设置集中吸烟区,并设专人管理,定期对管段30公里范围内林区进行安全巡查,捡拾生活垃圾。
尽管公路还没开通,但是作为护林队的一员,吴俊已经在这一段路来来回回走了不下300次,曾经初上高原的强烈反应已经减弱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脸上微微的两片暗红。
代明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说,因高原植物生长周期慢,在施工结束的区域,项目部从外界运来土壤,对周边绿植进行养护,并播撒草籽进一步恢复路基植被生长。
除此之外,大到施工弃土、废弃混凝土,小到沥青铺设产生的废料,项目部始终秉持工完料尽、场地整洁的作业方针,通过严格的举措确保不对周边一草、一树、一湖造成任何污染,用实际行动维护甘孜州巴塘县的生态保护,守住连绵碧色,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共赢。
(王静煊 魏贵明 记者 龚友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