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疾年”“疟疾”等词已记载在祭祀占卜活动中。而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大疫”共258次。周朝1次,秦朝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朝20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邓拓《中国救荒史》)。中国古代的瘟疫多不胜数,但是有两次大型的瘟疫爆发特别让人们记忆深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古代怎么抗击瘟疫的?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瘟疫一:是东汉末期到三国初。
实际上从东汉中期开始,传染病疫情已经出现了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趋势,并在东汉末年达到了疫情流行的最高峰。
东汉最后三十年,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发生了12次,小规模的地方性疫情则不计其数。204-219年是最可怕的年代,在瘟疫的蹂躏之下,很多地方的人口死亡率达到50%甚至更高,强度甚至可能高于欧洲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描述“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东汉末年到三国初年,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历史上人口减少最剧烈的年代,人口从6000多万骤减到1500万以下,而瘟疫可能是这个苦难年代的头号杀手,在减少人口方面的作用可能超过了战争和饥荒。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瘟疫二
恐怖的大瘟疫时代,就是明末清初。
这一次的主要流行病种比较明确,是鼠疫和天花这两种古代最可怕的杀手接踵而至,轮流肆虐于神州大地。从万历年间开始,传染病疫情出现了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烈度逐渐提高的趋势,在崇祯年间达到了最高峰。
除了鼠疫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意外沦陷和李自成军队的迅速“腐化”之外,天花也杀死了顺治皇帝、多铎等政坛大佬,而康熙皇帝被选为接班人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已经出过天花,不用担心被感染了。整个清朝的朝廷差点团灭,从现有记载来看,两大杀手似乎有所“分工”。鼠疫在底层民众和士兵中的冲击更广,而天花则对上层政治人物的打击更大。明末大鼠疫的发生,说起来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饥荒中的民众,为了避免饿死,挖开了老鼠洞,吃掉了老鼠及其储藏的食品,而老鼠则留下了鼠疫杆菌,作为报复人类社会的工具。
古代怎么抗击瘟疫的?
在科技和医疗都没有如今发达的当年,人们是用什么方式一次次战胜肆虐的重大传染病的呢?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从一个侧面来说,也是一部同疫病做斗争的历史。
防疫与治疫,都离不开医生。中国古代,有一批批的大医,在大疫中挺身而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应对经验。
上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还很肤浅,疫情来了之后更多是寄希望于巫术。
后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应运而生:
一是树立信心。疫情一旦发生,必然会引发老百姓的恐慌,甚至四处逃难。怎么稳定人心,怎么留住人,对地方官来说就是很大的考验。
二是切断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古人在对疫病没有完全认识时,已经知道隔离的重要性。夏商周时期这样的方法就已产生,得了病就送到专门的场所进行物理隔离。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抗疫方法。
三是医药救治和普及医学知识。唐朝时,政府还编纂简便医书,把常用的药方都抄写到木板上,在村坊要路上展示。宋朝有了雕版印刷技术,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推广。
最后是灾后帮助老百姓生活重建,比如减税、恢复生产、收养遗孤等。此外,今天我们说的“检疫”,清朝后期也已开始实行。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除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抗疫方法外,最主要的就是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从历史上看,疫病和人类一直是共生的。人类战胜了老的疫病,有了预防措施,新的疫病又会冒出来,对人类造成危害。但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决不向疫病低头的勇气,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虽然我国现在的病例由于外镜输入又有稍微增长,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有信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