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平舌和翘舌简直是当地人难以跨越的两座大山。四川话很有地方特色,而且听久了的话,会很容易被四川话独特的音调洗脑继而被带偏,可能自己下次再张嘴说话的时候也满嘴的川渝味儿了,四川话在某方面他的影响力不亚于东北话。
今天带大家来回忆一下那些年让人印象深刻的典型的四川方言。
1.“雄起”
四川人性格豪爽洒脱,天性乐观幽默,喜欢开玩笑,这一点在语言上表现得很明显。比如近些年网络上盛行的四川话表情包简直撑起了表情包半边天,相反如果那些表情包换成普通话绝对没有现在呈现出的这种活泼有趣的效果。
自带网红体质的四川话,以表情包的形式迅速流行在当代年轻人生活的各个场景中。
通常,一般人给别人打气的时候说加油,而四川人说“雄起”。
自从1994年甲A四川全兴队的某个主场,球场上局面被动,全场4万多名球迷大喊:“余东风下课,下课了就要雄起!”那之后,"雄起"就为足球专用了。
《古微书》云:“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雄起这个词原本是形容男人要说得起话,有气魄。后来逐渐转变成有底气、豪爽、扛住、顶起,甚至加油的意思。
2.“方脑壳儿”
“你方脑壳哇?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差点得罪了老板”。听到这句训斥,外地人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说别人能力不足就不足吧?咋还人身攻击上了,说人脑袋方不好看?这能忍?
实际上,在四川话里,方脑壳,指脑筋死板,不谙人情世故的人。四川话里把“头”说成脑壳,方脑壳就是方头。引申为不聪明愚笨的的人的意思。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四:“孔子为鲁司寇……此叟盖自知其头方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发之。”按照苏轼所言,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方脑壳”,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3.“鬼迷日眼”
原本是鬼眉鬼眼,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据《何典》第一回记载:“一路数去,只见那尊神鬼眉鬼眼,甚觉难堪。”
多指某人的行为很怪异,稀里糊涂,鬼鬼祟祟,不可理喻。有时候相当于四川话中的"瓜娃子","宝器"之意。
4.“仙人板板”
仙人,是指前辈、祖上、祖先。板板,是指人死后所用棺材的木板。
仙人板板这个词在四川四是用来骂人的:仙人板板=掀人板板,意思是掀了你老祖宗的棺材板。虽然叠词感觉弱化了气势,甚至再加上四川话独特的语调,看起来好像没那么有攻击力,但这个词在当地实际意思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适用于早高峰场景:“横穿红灯差点撞到我,日你仙人板板哦!”
5.“爪子”
“爪子”是走在四川最常听到的话,它其实是“做啥子”的连读,“啥子”也是四川话,意思是在问什么。
有一句话,你肯定听到过,“你在爪子?”这就是四川人问你在做什么的意思。
6.“巴适得板”
巴适得板是巴蜀方言中的一个常见词汇,而这个词汇并没有一个对应的普通话词汇,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很舒服、很好、很不错的意思。
比如你刚刚买了一个新的沙发,坐在沙发上感觉非常的舒服,此时你就可以说这个新沙发坐起来很巴适,这个时候巴适就是来形容舒服的意思。
再比如你今天去吃火锅,感觉这个火锅的味道非常好,特别的好吃!这个时候你也可以用巴适这个词汇,你可以说今天的火锅巴适的很,在这个时候巴适就可以理解为好吃、味道不错的含义。
除了称呼不同,川内各地区的发音也有许多不同,以前段时间因为明星上了微博热搜的“哪吒”一词为例:
普通话——nézha
成都话——lázuā
眉山话——lāzā
自贡话——nózhuā
邛崃话——lézá
大邑话——lózā
乐山话——lézā
还有一些词的读音的不同
跍
【读音】gū
【释义】蹲
【例句】你咋个那么久才出来哦,我脚都跍麻了!
扚
【读音】diā
【释义】手提
【例句】喊王二娃过来帮我扚箱牛奶回去。
潷
【读音】bì
【释义】过滤
【例句】这个汤咋那么多油,潷了再喝哈!
其实四川不同的地方也拥有自己那个地方的特色方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四川话有趣好玩,并且字里行间和腔音语调都体现出了四川独特的文化和内涵。让四川这个地方变得更加迷人和令人向往。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