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煌灿烂的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不可计数的文物。这些文物历经风霜,有的埋在地下,未见阳光;有的暴露在地上,,被日晒雨淋,有的成为传家宝被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还有的摆在博物馆供大家瞻仰。
修复前
文物从使用的年代到现代公认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文物或多或少会有所损坏,这就需要许多修复文物的工作者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试图使文物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让人们一想到有年代感的物件儿的真容与美。
有时为了修好一个物件要花很连续,一点一点地清洗,一点一点地恢复。修复文物的第一要义就是重置不破坏文物本身的面貌去更好地呈现文物的美。类似的文物修复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将会引发文物焕发新生。这些政府越来越重视文物的修复,这听起来是一个好消息,但很多文物却被修“坏””了。
乐山大佛被修成“小鲜肉”
说起四川省的著名旅游景点,我想你一定听说过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一尊坐着的弥勒佛佛像。通高71米,是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的开凿历史也十分曲折,开凿于唐朝开元元年,在贞元十九年完成,开凿这么大尊佛像确实不容易,花了九十年时间才把大佛凿好。开凿这么大尊乐山大佛历史悠久,在无遮蔽的环境下饱经风吹日晒,大佛身上长满杂草,甚至树木也在大佛身上扎根了,佛面被严重侵蚀,鼻子处黑了一大块。

四川省是亚热带气候,雨水较丰富,甚至古人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在开凿佛像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性能最佳的排水系统,但时间太长远,佛身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侵蚀,甚至有倒塌的因此2018年10月开始对乐山大佛施工修复,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乐山大佛的修复工作也接近尾声。
乐山大佛的表情和之前不一样,网友调侃乐山大佛被修成了“小鲜肉”。这么大尊佛像的修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文物对文物本身也是一种破坏,所以文物修复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让我们来看一下还有一些文物被修“坏”了。
那些被修“坏”的文物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小河口长城”是在明代修建的,长城风化严重,修复这段长城却是铺上白色的人行道,破坏了长城的古代感与恢弘的气象。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石窟造像历史悠久,十分精美,但是修复后的配色很夸张,画技拙劣,和原本细腻的画功相差甚远。这样的修复相当于对文物古迹的粗暴破坏。
无法幸免的还有广安的水月观音,水月观音是这里唯一历经千年时间还保存着千年前的神韵,观音神态逼真,工艺精美。但是修复后却宛如从云端掉落进了泥里变得十分俗气,颜色鲜艳无比,毫无特色,实在可惜。
中国古代壁画保存量巨大,许多壁画修复时用色大胆,完全不考虑壁画原来的美感,修复的师傅画技也不够细腻,画出来的女子清一色柳叶眉,原本人物神态各异,细节复杂,修复之后颜色鲜艳得可以亮瞎眼。壁画最后变成连环画。这些美轮美奂的作品落得如此下场是壁画之殇,更是诸位看官之殇。
在西班牙小镇的博尔哈教堂里面还有副非常珍贵的耶稣壁画,它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因为时间久远壁画也一定程度的剥落,后来一位虔诚的教徒修复了这一幅画,但是效果却与原画差了个十万八千里,这幅修复好的耶稣被画成了“大猩猩”。

《圣乔治屠龙》
还有著名案例,西班牙一个教堂里16世纪的圣乔治骑着骏马的屠龙战士形象威风凛凛,英姿飒爽。修复之后颜色填充感十分廉价,战士的面部表情变得呆呆的,没有了屠龙战士的英气。
坐标还是西班牙,西班牙古堡马德雷拉有一个修复工程,修复用的材料是水泥,把参差不齐的破旧古建筑修得平平整整。这个古堡可能也是被修“坏”了。
修文物宛如修炼
说到文物被修“坏了”我们当然会十分痛心,过度修文物对文物也是一种破坏。在文物修复上,我们任重道远,修复文物一定要非常谨慎,考虑也要周全。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节目中,我们就能看到文物修复者为了修好一件文物倾注的心血,修复古代刺绣的文物修复者自己就要会特殊的,甚至将近失传的古老的绣法。从纺线开始着手,一步一步地将文物缺失的部分补全。
王津师傅
那些钟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它本身就独具匠心,创作这样的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修复它更是在考验修复者的功力和火候,所以修文物就宛如在修炼。
既然在小件的字画,古玩上花心思,在那些具有历史味道的街道改建,大型的壁画,石像也要下下。既然修文物就像在修炼,那就需要文物修复者一心一意,慢慢磨炼匠心。脚功夫。修复文物也是在追溯历史,修复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一个国家的强盛既体现在强硬的实力上,也体现在软实力上。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过去的时光留下的痕迹,修复文物,修炼匠心。
文/趣史社
来源:汽车圈掌门人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